2022年9月30日上午,“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交流研讨会”在宝山校区东区土木楼404召开。会议旨在深化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探讨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重点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院党委书记郭兴明发表讲话,彭妙娟、楚海建等六位教师代表分别分享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和成果。院党委副书记丁珏、副院长任重以及多名青年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由副院长任重主持。
郭兴明书记指出,我院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工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 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大力推进将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于教学之中。作为理工科院系,更应该发展具有学科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整体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尤其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彭妙娟老师以《道路规划设计》课程为案例,从课程概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特色创新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思政原色与这门课程的融合线路,以“厚基础、强应用,重创新”为指导思想,以“以德树人、创新求实”为教学理念,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课程思政元素”的自然融入。全课程共融入21个课程思政知识点,涉及所有教学内容章节。并归纳了课程思政要实现三个层面的课程目标:知识探究上要引导学生熟练掌握道路路线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素质养成上要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能力培养上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汪德江老师做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交流与分享》的报告,介绍了课程思政的经验和体会。课程思政是区别与思政课程的专业课程,课程思政需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体现高校思想教育精神。汪德江老师从自身感悟出发,认为要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政素养和能力,以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对专业和生活对热爱,并提炼出土木工程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讲述好土木工程中的中国故事。
李莉老师做了课程《道路规划设计》案例分享。将本课程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建立生态意识、服务意识、社会意识和国家意识,并着重展示了本课程中“党史元素”融入方式的研究成果:宏观层面引导学生形成爱国“大视野”,激发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提高站位,避免将学生的注意力局限在刻板的课本知识点上。微观层面通过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化的精神需求,包括工程技术发展史、优秀工程人员或科研工作者事迹、重大工程及其社会影响等。
楚海建老师做了《理论力学》课程思政设计的分享。《理论力学》作为专业核心基础课,在专业知识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楚海建老师将该课程的建设目标定位为“融合专业教学与思政、弘扬时代精神”。在具体的课程建设思路上体现为将“应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专业能力与“爱国、创新、实干、责任”的科学家精神相结合,达到“认识客观规律”与“倡导科学精神”相融合,“结合工程实际”与“倡导实践精神”相融合,“结合历史沿革”与“倡导家国情怀”相融合,在专业知识传授中融入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
张能辉老师现场开展了《工程力学A(4)第1次课》的微课堂讲解,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知识点中,并展示了三个思政教学案例。模型的简化体现的是“抓主要矛盾”的哲学矛盾观;模型的发展体现的是“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发展论观点;钱伟长先生作为现代力学的奠基人,他“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的人生格言值得每一位学生学习,其“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的人生经历正是完美力学的展现。
郭战胜老师进行了《材料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思考》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在材料力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多种方法。《材料力学》是工科专业很多后续课程的先导课程,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可以注重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帮助掌握力学内涵,挖掘优秀工程实例,以案释理,提升文化自信,同时与时俱进,适时利用社会热点教学,也可将学科前沿进展转化为教学案例,融入到材料力学相关知识点教学中。
最后,参会教师就以上几位老师的课程思政分享进行了交流讨论,共同探寻课程思政建设和发展的突破和创新点。(撰稿:杨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