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李春祥

创建时间:  2020-06-14  裴志茹   浏览次数:

李春祥(男),博士、教授。从事专业:结构工程;主要研究方向:结构振动控制、风工程与流固耦合、人工智能。


教育经历:

1996年3月至1999年1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获博士学位;

1990年9月至1993年3月,同济大学结构工程学院硕士生,获硕士学位;

1984年9月至1988年7月,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本科生,获学士学位。


研究经历:

2004年12月至今,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12月至200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副教授;2000年12月至200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副教授;1999年3月至200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力学流动站博士后。


企业经历:

在安徽省水利水电建筑安装总公司;南京栖霞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金外滩(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恒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工作、任职七年。


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

已发表学术研究论文300多篇,其中SCI论文91篇。在结构振动控制(包括桥梁隔震)、结构风工程、深度学习、深度强化学习研究等领域已取得系统性成果,其中的《滨海软土城市地下空间系统的地震灾变演化机理与减震控制理论》已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2022年度)。校企合作项目获安徽省优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二等奖,参加编制国家标准《村镇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T363-2014)、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减震增韧控制设计指南》团体标准。指导研究生100多名(包括博士后),指导的博士生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奖、硕士生获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奖。近年来,培养的青年教师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上海市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扬帆计划(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1项)等项目资助、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1项)。


学术兼职:

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分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工程隔震与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可恢复功能防震体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风工程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随机振动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任国际期刊杂志《Earthquakes and Structures》(SCI)编委;《Wind and Structures》(SCI)编委;《Buildings》(SCI)编委;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杂志《Practice Periodical on Structur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SCI)副主编。曾任《自然灾害学报》第三届编委、副主编;《自然灾害学报》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副主编。《世界地震工程》第三届编委;《世界地震工程》第四届副主任委员。《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第三届编委;《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第四届编委、副主编。《振动与冲击》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编委;《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委。


联系方式:Li-chunxiang@vip.sina.com。

上一条:刘飞禹

下一条:侯娟


李春祥

创建时间:  2020-06-14  裴志茹   浏览次数:   

李春祥(男),博士、教授。从事专业:结构工程;主要研究方向:结构振动控制、风工程与流固耦合、人工智能。


教育经历:

1996年3月至1999年1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获博士学位;

1990年9月至1993年3月,同济大学结构工程学院硕士生,获硕士学位;

1984年9月至1988年7月,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本科生,获学士学位。


研究经历:

2004年12月至今,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12月至200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副教授;2000年12月至200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副教授;1999年3月至200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力学流动站博士后。


企业经历:

在安徽省水利水电建筑安装总公司;南京栖霞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金外滩(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恒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工作、任职七年。


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

已发表学术研究论文300多篇,其中SCI论文91篇。在结构振动控制(包括桥梁隔震)、结构风工程、深度学习、深度强化学习研究等领域已取得系统性成果,其中的《滨海软土城市地下空间系统的地震灾变演化机理与减震控制理论》已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2022年度)。校企合作项目获安徽省优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二等奖,参加编制国家标准《村镇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T363-2014)、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减震增韧控制设计指南》团体标准。指导研究生100多名(包括博士后),指导的博士生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奖、硕士生获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奖。近年来,培养的青年教师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上海市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扬帆计划(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1项)等项目资助、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1项)。


学术兼职:

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分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工程隔震与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可恢复功能防震体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风工程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随机振动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任国际期刊杂志《Earthquakes and Structures》(SCI)编委;《Wind and Structures》(SCI)编委;《Buildings》(SCI)编委;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杂志《Practice Periodical on Structur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SCI)副主编。曾任《自然灾害学报》第三届编委、副主编;《自然灾害学报》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副主编。《世界地震工程》第三届编委;《世界地震工程》第四届副主任委员。《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第三届编委;《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第四届编委、副主编。《振动与冲击》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编委;《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委。


联系方式:Li-chunxiang@vip.sina.com。


上一条:刘飞禹

下一条: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