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目:随机共振(Stochastic Resonances)
报告人:Francesco Pellicano University of Modena and Reggio Emilia
时间:2025年10月16日星期四下午13:30
地点:上海大学延长校区力学所200学术报告厅

专家简介
Francesco Pellicano是航空工程学博士,专攻理论与应用力学,现任教授,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应用力学分会执行委员、连续系统振动国际研讨会(ISVCS)大会主席、ASME-IMECE会议分论坛主席。曾担任两个本科和两个硕士项目的委员会主席、Intermech MoRe中心主任。作为项目负责人主导了COMETA(复合超材料)、北约项目、THEORETIC(电力推进系统)、DIADEM(诊断与创新传感器)、REFIMAN(工业改造)、METaGEAR POR-FESR(齿轮/材料/机器)人、INDGEAR欧盟FP7项目(状态监测),HPGA Fortissimo欧盟FP7项目(高性能计算应用)等。已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期刊论文100余篇、会议论文100余篇,Scopus收录200篇论文,H指数39,被引量逾4300次。
摘要信息
本次研讨会旨在系统阐述壳体结构在多种环境条件下可能出现的复杂动力学现象。通过开展大规模实验研究,对聚合物圆柱壳体在窄频带(近似单频噪声)纯随机激励下的动力响应进行了深入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极端事件同样可能发生于结构系统中。研究以圆柱壳体为对象,从基底沿其纵向轴线施加地震激励。此类激励会直接激发轴对称模态,并诱发壳型模态的自参数共振。在极端工况(特别是高能量输入)下,系统对随机激励的响应会呈现出振幅和时间分布均无规律的异常突峰现象。这些突峰与神经元模型、电子电路、激光系统和海洋波浪中观测到的动力学特征高度相似。因此,van der Pol、FitzHugh–Nagumo、Morris-Lecar和Langevin等经典模型可为解读实验现象提供有效理论支撑。通过对实验中记录的极端事件进行频谱分析,发现突峰具有振荡特性:其频谱成分与结构固有频率吻合,衰减规律则类似于自由结构振动的瞬态响应。基于此,该现象被命名为"幽灵锤击"——犹如受到无形冲击激励而触发的壳体瞬态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