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资队伍概况
振动工程与控制研究方向共有5名正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2名博士后,由全国模范教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特聘教授陈立群教授领衔,同时拥有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上海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科技启明星等人才计划3人次。
已毕业30位博士生,20位硕士生。其中1篇博士论文获国家优博提名,3篇论文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3篇论文获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2名毕业博士生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2.研究平台
振动工程与控制研究方向建设了专门用于微振动实验的超静实验室500平米,已覆盖与振动模拟、测试、采集、分析相关的多数设备,包括航天器结构设计与分析、空间飞行器空间环境模拟试验等实验平台,可涵盖复杂系统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飞行器动力学与姿态控制,成为具有先进科学创意和鲜明航空航天特点的实验室。已配备的实验设备包括:航天器结构分析与机电液控制仿真系统、空间力学环境试验系统、微重力环境试验系统、三轴振动台大推力激振系统、冲击台、德国Tira激振器、德国Ploytec三维全场扫描激光测振系统、B&K振动数据采集分析仪、LMS振动控制仿真系统。
振动控制与非线性动力学实验室
3.研究方向
振动工程与控制研究主要方向包括非线性动力学及其工程应用、振动系统非线性设计与调控、连续体振动及其控制等。早期从事运动结构的振动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某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目前主要方向是振动系统的非线性设计和调控,综合能量采集和减振隔振,目标是发展自供能源的主被动减/隔振系统。
最核心的科学创意是利用人工设计的非线性改进系统动力学行为。并已在隔振、减振和能量采集方面取得诸多研究成果,设计了多种准零刚度隔振装置、连续体弯曲振动非线性控制方案,有望应用于航天器发射、在轨和服役各阶段,获得了同行的广泛关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圆环隔振实验装置、非线性动力学、阻尼识别和减振效果
在工程应用方面,受中国人民解放军5706厂邀请针对某系列型号战斗机管路故障,识别出其激励环境和共振区并对液压管路系统结构振动提出了有效解决方案;受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邀请,针对卫星控制系统的振动需求,提出了有效的振动隔离方案;航天五院曾委托本实验室设计在轨通讯卫星的非线性隔振系统。
结构多模态弯曲振动、宽频准零刚度减振
设计实现了振动能量采集与振动隔离双功能机制,发现了振动能量采集系统中非共振的模态相互作用。
减振和能量采集一体化,强非线性系统非共振的模态相互作用
近年来取得一批原创成果,获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相继完成杰出青年基金1项,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青年项目2项,合作完成(第二承担单位)重点项目1项。在本学科领域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SCI检索他引八千余次,陈立群教授连续五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