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上海大学“锚定时代坐标,勇担强国大任”2025级新生“开学第一课”在宝山校区图书馆报告厅顺利举行。

本次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除了图书馆报告厅主会场外,各学院设置了20余个分会场。此外,课程还通过上海大学官方微信视频号全程直播,1.2万余名2025级本硕博新生同步学习。
时代同频·强国大任——锚定时代坐标,勇担强国大任

校党委书记吴坚勇围绕“锚定时代坐标,勇担强国大任”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三个问题:我们所处的是怎样的时代?我们身处的上海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我们的上海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
他勉励新生把握好“三对关系”,勇担强国大任:
一是要立大志,把握“小我”与“大我”的关系。既要设定“小目标”,也需心怀“大志向”,明晰国家与城市发展所需。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同学们不仅是见证者,更是全程参与其中的建设者,要时常思考专业与国家战略的结合点,接好历史的接力棒,在各领域践行报国使命,用奋斗的青春回答好时代之问。
二是要强本领,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真本领源于扎实的知识传承与大胆的实践创新。他鼓励同学们兼顾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既要下苦功夫深钻专业,又要勇于跨界融合,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奏好学科交叉与碰撞的“交响乐”。他鼓励同学们面向真实世界的需求开展创新探索,在实践中检验和迭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三是要敢担当,把握“成才”与“成人”的关系。“成才”是追求专业卓越,“成人”是涵养健全人格。他希望新生在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勇攀科学高峰的同时,更要时刻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强健体魄、关爱他人、拓展国际视野,努力成为一个心灵美好、人格健全、德才兼备的“全面的人”。
智创未来·使命在肩——上大人于奋进中书写新篇章
三位教师代表围绕“智创未来·使命在肩”主题,分享了他们在科技攻坚与文化传承中的担当与实践。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玄伟东教授以国产叶片技术的自主创新为例,展现团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助力大国重器智造的使命担当;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谢少荣教授通过“精海”无人艇的研发与应用,诠释了智能科技如何赋能海洋强国建设;上海美术学院章莉莉教授则以非遗创新为切入点,体现了以设计赋能传统、以文化自信连接未来的创新理念。
新生“开学第一课”,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环节,聚焦理想信念塑造与时代使命传承,引导新生深刻认识“强国一代”的历史责任,筑牢信仰之基,传承报国之志。
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新生感想
新生的“开学第一课”,让我的心中涌起一阵滚烫。在我还对自己的专业方向懵懵懂懂时,书记和教授们的话却为我打开了一扇窗——那便是将自己擅长的东西慢慢做到国家需要的方向上。玄伟东教授从对“塑料片”的误会到攻坚克难“叶片”的故事,更是让我体会到何为“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
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摄入,更是将个人的成长织入未来的广阔图景,将小我的能力融入大我的发展,牢记传承与创新的使命。作为并不擅长理科的力工学子,我今后虽还会迷茫,亦会碰壁,但我希望自己能记住这节课的温度,去做自己真正该做的事。
——程语洙,2025级理科试验班类本科生
力行求是,志在四方。《开学第一课》以“锚定时代坐标,勇担强国大任”为主题,宛如号角穿透心灵。精海系列无人艇关键技术的突破,凝聚十六年的执着与坚守,让我看见信念的力量,也让我懂得青年应以奋斗书写答卷。AI挑战已然到来,唯有打牢基础,勇于创新,方能为强国建设注入新活力。
时代浪潮奔涌,我们生逢盛世,重任在肩。青春不仅是年华,更是担当。作为新时代学子,我愿立下报国之志,锤炼真才实学,以勤学不辍让责任落在实处。愿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洪流,让青春与祖国同频共振,在强国建设的篇章中留下最真挚的印记。
——王幸,2025级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作为一名2025级博士新生,“开学第一课”令我心潮澎湃,尤其吴坚勇书记的讲话为我锚定了新航程的起点。他深刻阐释了我们所处的“时代坐标”——上海这座追求卓越的创新之城,与上海大学这所承载着红色基因、自强不息精神的学府,共同构成了我们求索奋进的宏大舞台。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博士阶段的学习远不止于专业深潜,更意味着要自觉将个人学术,追求融入“强国大任”的征程中。我定当铭记“自强不息,道济天下”的校训,在攻克专业难题的实践中,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张围,2025级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