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祝贺!上海大学力工学院陈立群劳模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

创建时间:  2025-01-14  裴志茹   浏览次数:

近日,上海市总工会公布第十四批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名单上海大学陈立群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功入选。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更多职工投身群众性创新实践,推动落实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上海市总工会开展了第十四批“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经各区局(产业)工会推荐、申报材料初审、分组交流、发布评审、社会公示等程序,上海大学陈立群劳模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基础研究为动力,以技术创新为引擎,解决高端装备的振动控制问题,致力原始创新,服务国家需求。

劳模领衔人


图片

陈立群(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国家教学名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聘教授,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和微电子学院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非线性动力学和振动控制研究,和理论力学、振动力学、高等动力学等本科生课程教学,以及一般力学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从教40余年,出版《理论力学》《振动力学》《非线性振动》《非线性动力学》等教材。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国力学学会科普教育奖、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特等奖、上海市教学名师奖和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等。


陈立群劳模创新工作室

  在中国航空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保障航空装备的安全与可靠性是具有挑战性的科技难题。其中振动控制是关键技术瓶颈之一,亟需攻克。全国先进工作者陈立群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正是在这样的使命驱动下诞生,为减振和隔振贡献了一种全新的非线性设计方案。

工作室依托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深耕非线性动力学和振动控制的基础研究,以及减振和隔振等应用研究。项目涵盖航天航空结构减振和高端光刻机隔振器研制等。一系列创新成果,不仅为航空技术的提升提供了支撑,也为光刻设备的隔振技术带来了变革。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在学校、学院的支持下,团队已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和校企合作项目70余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近20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教学奖,成果丰硕。

未来,工作室将秉持探索精神与创新理念,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为培育高质量人才筑牢根基,矢志成为国际前沿的振动分析与控制研究团队,以坚实的实验基础为依托,具备服务于国家在振动控制领域重大需求的卓越科技实力,全力推动行业发展与进步。


上一条:中建科工集团华东大区一行来校交流推进校企合作

下一条:学院召开2024年度党支部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会


祝贺!上海大学力工学院陈立群劳模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

创建时间:  2025-01-14  裴志茹   浏览次数:   

近日,上海市总工会公布第十四批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名单上海大学陈立群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功入选。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更多职工投身群众性创新实践,推动落实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上海市总工会开展了第十四批“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经各区局(产业)工会推荐、申报材料初审、分组交流、发布评审、社会公示等程序,上海大学陈立群劳模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基础研究为动力,以技术创新为引擎,解决高端装备的振动控制问题,致力原始创新,服务国家需求。

劳模领衔人


图片

陈立群(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国家教学名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聘教授,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和微电子学院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非线性动力学和振动控制研究,和理论力学、振动力学、高等动力学等本科生课程教学,以及一般力学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从教40余年,出版《理论力学》《振动力学》《非线性振动》《非线性动力学》等教材。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国力学学会科普教育奖、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特等奖、上海市教学名师奖和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等。


陈立群劳模创新工作室

  在中国航空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保障航空装备的安全与可靠性是具有挑战性的科技难题。其中振动控制是关键技术瓶颈之一,亟需攻克。全国先进工作者陈立群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正是在这样的使命驱动下诞生,为减振和隔振贡献了一种全新的非线性设计方案。

工作室依托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深耕非线性动力学和振动控制的基础研究,以及减振和隔振等应用研究。项目涵盖航天航空结构减振和高端光刻机隔振器研制等。一系列创新成果,不仅为航空技术的提升提供了支撑,也为光刻设备的隔振技术带来了变革。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在学校、学院的支持下,团队已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和校企合作项目70余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近20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教学奖,成果丰硕。

未来,工作室将秉持探索精神与创新理念,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为培育高质量人才筑牢根基,矢志成为国际前沿的振动分析与控制研究团队,以坚实的实验基础为依托,具备服务于国家在振动控制领域重大需求的卓越科技实力,全力推动行业发展与进步。



上一条:中建科工集团华东大区一行来校交流推进校企合作

下一条:学院召开2024年度党支部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