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盾构先锋,基建脊梁:走近周文波校友

创建时间:  2024-12-18  裴志茹   浏览次数:

图片

周文波

人物简介:周文波,江苏武进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4年、2006年在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分别获固体力学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理事长,兼任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隧道施工领域的技术研究和科技创新工作,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泥水平衡盾构关键技术与样机研制”等30余项国家、省部级科技攻关课题与工程应用技术研究,其中的“盾构隧道施工智能化辅助决策系统”等获国家级奖项,“STEC盾构法隧道远程信息智能管理软件”等获国家发明专利。曾获上海市领军人才、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是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2010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 “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大赛最佳BIM拓展应用奖;2013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5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周文波的办公室简洁干净,如同他的谈吐一般真挚亲和。阳光透过百叶窗洒向他的办公桌,桌上摊开放着一本《永远的校长——钱伟长》,身后的墙上挂着钱伟长先生题写的“自强不息”四字,映照着他的奋斗历程,金光熠熠。

“钱先生对我的影响很大,他对我整个的人生,特别是我搞科研,又转到行政管理,现在转到学会做学术推进相关工作都影响深远。”回忆起自己的奋斗史,周文波首先想到的,是恩师钱伟长先生。

一、实践出真知:技校生到教授级高工的蜕变


周文波出生于建筑世家,曾祖父周惠南是上海的华人建筑家,著名的上海大世界出自他手,祖父周春鑫继承衣钵,上海中百饭店就是其祖父的杰作,周文波的父母也是同济大学建筑系的高材生,在隧道设计院工作并享有盛誉。而周文波的职业生涯起点却显得格外朴实,“其实你们的学历都比我高,我要填学历的话,我只是一个高中生。”1981年周文波高考失利,当时设计院里其他子弟纷纷考入名校,他却名落孙山成了一名技校生。周文波玩笑道,自己当年“又是惯养又不争气”,都是因为“早恋”,“反正我老婆也一样的,两个人都没考上。”技校毕业后,周文波到工地当了两年工人,利用业余时间参加高复班,考取了职工大学。

周文波的求学经历一波三折,最终以工程技术人员的身份加入钱伟长先生门下,成为固体力学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钱先生说要拆掉几堵墙,其中一堵就是学校和社会的墙,于是就有了我。”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的市政建设方兴未艾,当时提出要“三年大变样”,很多的基础设施工程在90年代蜂拥而上。当时的上海有着世界各地的宝贵经验,也汇聚了众多资深专家的理论探索,但仍旧难以触及地下工程的核心战场,缺乏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钱伟长先生来到上海,第一时间找到上海市科委了解需求,工程技术人员提出“地下工程一定要到第一线去,那么是不是有可能结合你们现在搞的研究,帮我们解决一下工程上的实际问题。”对此,钱伟长先生牵头组建起科研团队,为了不与现场脱节,需要由隧道公司派出一名技术员加入钱伟长先生的科研团队,这名技术员就是周文波。出身于建筑世家的他在科研团队里表现不凡,入学考试也顺利通过。

“钱先生看人真是从来没有框架的。”在延长校区的乐乎楼与钱伟长先生初见,职工大学毕业的周文波十分胆怯,但他还是鼓起勇气,坦诚地表明了自己的学历背景:“我是从职工大学毕业的。”出乎意料的是,钱先生听后不仅没有失望,反而哈哈大笑,说:“我的学生无所谓以前是什么背景,我觉得你反而更好,你有工作经历,这个经历很重要。”

当年的基建行业代际之间青黄不接,钱伟长先生对周文波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在隧道领域做出一番创新。攻读硕士期间,钱伟长先生教会他的一是“搞什么科研”,周文波要搞的科研是应用型的科研,解决社会需求的科研。当时社会对于隧道工程的需求是,在地下作业不能影响地面的建筑,于是周文波的硕士论文定为盾构法隧道施工引起地面沉降的防治专家系统。二是“怎么搞科研”,钱伟长先生教导他“做学科和学科之间的东西,别人不做的东西你来做。”周文波运用大数据技术,融合了国内外的施工案例与专家经验,使专家学者们不必深入地下就可以随时控制地面沉降,测算工程风险。通过智能化系统,可以实现盾构施工的实时监控、预警、设备管理等功能,极大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和效率,当时,这套系统在国际隧道科研领域都是领先的。



图片

周文波在上海工业大学学习时的照片

学有所成,不忘工人底色。实习的时候,周文波曾与延安东路隧道建设第一次结缘,在一线搬水泥做体力劳动,留下了长期的腰伤。硕士毕业后,周文波带着他的研究成果再次回到一线,担任延安东路复线隧道工程盾构项目组技术负责人,负责大型泥水平衡盾构施工。在实际施工中,从日本引进的大直径盾构推进中遇到难题。面对从未见过的先进设备,周文波果断运用自己硕士论文的成果进行测算,并根据测算一举推进成功,突破该类盾构江底超浅覆土的极限,创出了隧道工程界的奇迹,连日本工程师都赞叹不已。周文波的科研成果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并在1998年巴西召开的世界隧道大会上作了报告,将中国基建人的成果推向了世界。

“把论文写在工地上”,周文波的博士论文同样专注于盾构。博士毕业时,周文波已是隧道股份的总经理,在管理公司的同时还产出了许多科研成果,肩上扛着两份压力,周文波却笑称这反而是他的优势,因为在公司他有自己的团队可以进行工程试验,在科研上又可以总结一线施工的问题与需求,保证科研成果落到实处。“实践出真知”的信念贯穿了他整个科研生涯。

图片

2006年,周文波(后排右二)在上海大学博士论文答辩会和答辩会专家、导师合影

二、匠心铸发展:技术革新与管理创新的交融

中国盾构机的发展经历了从引进到自主研发的历程,周文波是这一变革的推动者和见证者。直到二十世纪末,国内使用的盾构机仍然依赖进口,操作复杂,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不便,严重影响了基建效率。钱伟长先生曾向周文波提问,目前国内能造出盾构机吗?周文波坦言目前还需依赖进口。钱先生听了十分生气,提醒周文波“中国人应该有能力生产盾构”,必须自主研发,攻克技术壁垒,打破“洋盾构”的市场垄断。当时的周文波还是延安东路工程盾构项目组的一名技术员,他的脚步不曾停歇。

图片

周文波(左二)在隧道工程一线工作

转机到来,公司决定将周文波调往分公司做副经理,一面是传统稳健的工程师路径,一面是边做边学的管理者路径,面对家人的反对,周文波坚持选择后者,放手一搏。因为他看到,虽然经过几代隧道人的努力,中国盾构技术水平已经赶上国际,但在管理能级上,与国外先进的管理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周文波说,传统公司有很多“劳模”,大多是基于“干苦活累活”的一线工人,但我们要培养未来的“劳模”,要通过提高效率来做出更好的成绩。来到管理岗,周文波提醒自己把革新思维带到管理上,要“解决当前应急的需要的东西,让老百姓看得到你做的东西的效果。”他组建了盾构分公司,担任总经理,钱伟长先生题写的“盾构先锋队”是他们的第一块金字招牌。盾构分公司在国内承担了许多重要的工程项目,团队也走出国门成为新加坡地铁施工的主力军。

大鹏保持向上的姿态,时代赋予最大的托举,带领着年轻的技术团队,周文波下定决心,为了一份受制于人的“不甘心”和民族自尊心,长期在密闭或高温的施工现场搞研发,曾经创下连续作战72小时的记录。中国盾构机的研发之路充满了挑战与突破,但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周文波的创新精神和攻坚克难的勇气。2004年10月,中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铁土压平衡盾构机——“先行号”,在上海地铁二号线西延伸段区间隧道始发掘进,打破了此前“洋盾构”一统天下的局面。

图片

周文波(左三)与同事在盾构机前

实现了中国盾构的国产化和批量出口,周文波声名鹊起。彼时,周文波任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年轻的他遭遇了诸多质疑。股东大会上,一位股东表达了他的担忧。尽管周文波有着技术背景,而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证券领域的专业知识似乎并非周文波的擅长,这样大的专业跨度,如何能够胜任上市公司总经理一职呢?这句话问出了当时很多管理高层的心声,同时也让周文波看到技术研发人员与管理人员的不同出发点。2009年,组织安排周文波到上海城建集团任副总裁兼总工程师,2015年担任总裁,其间周文波组建了智慧运营团队,完成了技术与管理的相辅相成。他说,“不要觉得行政与科研有冲突,你只要想做就做得好。”

隧道中他的双眼可捕捉精密仪器之毫厘,管理上他的胸怀同样能高瞻远瞩布大局。在集团公司任副总及总裁期间,周文波曾多次提出,隧道股份的根基是靠技术而不是靠体量,要做精做强而不仅是做大。他说“发展的根本点是创新”,要推动科研成果更快地变成生产力,推进技术创新,振兴行业。在创新驱动下,隧道股份在低碳道路建设、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以及超大直径盾构技术等前沿领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在他的带领下,隧道股份连续二十年做到了全国市政行业的第一名。

谈到企业使命时,周文波表示:“做企业,首先要明确‘为了谁’。”工人岁月对周文波的人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怀着对一线工作的关注和对一线工人的关怀,周文波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审慎严谨的态度。同时,周文波清晰地认识到“企业要搞科创而不是搞科研”,需要落地生根做成产业,为国家发展提供最大的支持。他深情地说:“我们赚钱不是为了发财,也不是为了当老板,一个人发财是不行的,要让我们的职工收入也上来。我们要挣更多的钱,交更多的税,让我们党执政的根基更牢固,让国家更强大,让人民更幸福,这是我们国企的职责,这也是我们作为共产党人应有的担当。”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现在,周文波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理事长,用企业家的远见卓识,洞悉科研领域的长远发展。周文波看到业内技术突破的精华所在,“就技术问题解决技术问题,档次太低了”,而技术问题解决了以后,单单解决工程问题还不够,他所考虑的是“攻关技术问题的同时,是不是能够把这个技术问题变成一个产业的延伸”,最终推动学术及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图片

2018年10月,周文波在“数据智能点亮城市未来”开幕式上致辞

三、奋斗传薪火:钱伟长科学家教育家精神的终身践行与传承

  一路走来,钱伟长先生的教诲如同灯塔,照亮了周文波的前行之路。对于周文波而言,钱先生不仅是科研探索的领路人,更是他奋斗精神的塑造者。那些年,在钱先生门下一同学习和工作的同学和老师,既是周文波科研道路上的同行者,如今更成为在各自领域顶峰相见的挚友。

图片

周文波(后排左一)与钱伟长先生和其他同学的合影

自1984年钱伟长先生创办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以来,该所已走过四十年的光辉历程,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机构。作为钱伟长先生的学生,周文波在力学所接受了专业的教育和精神的洗礼,感激于钱伟长、黄黔等老师及同窗们的支持与帮助,这段经历对他而言意义重大。在这里,周文波不仅打破了学术与实践之间的壁垒,还跨越了传统教育体系的界限。真正的学习和成长不仅仅发生在象牙塔内,更是在实践的熔炉中。他的成就不仅是学术上的突破,更是对社会发展需求的深刻回应。

回望当年,周文波感慨道,“90年代是播种的时候,而现在到了收获的时候”。在隧道工程这一领域,他指出,过去我们的目光仅聚焦于施工的进度与效率,而现在开始更多地从社会的角度出发,考量隧道中行驶的车辆、司机的感受,以及工程对社会的影响,“这些不是以往的硬指标,这是软科学的东西”。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的发展,周文波的心中积累了更多的柔性与深思。结合自己的奋斗历程,周文波形象地比喻说:“弹簧压得越深,反弹的力量就越强。”对于仍在奋斗路上的后辈们,他以温情而坚定的语气告诫: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做独立的人,对自己负责,对家人、对社会负责。

周文波不仅在工程界身兼数职,作为上海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他还深度参与母校的育人工作,致力于践行和传承钱伟长教育理念。受钱伟长先生“拆除四堵墙”教育理念的启发,周文波鼓励同学们不要过分拘泥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在职业选择上不必严格追求专业对口,而应拓宽视野、放眼全球,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来培养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你的专业在其他领域可能成为一个创新点,而在你自己的领域里,传统的东西就把你淹没掉了。”就像钱伟长先生曾说的,“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周文波,这位从钱门走出的弟子,如今已成为钱伟长教育理念的终身践行者。他将钱先生的教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企业管理还是育人实践中。

急社会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周文波的经历激励着我们,不仅要在学术上追求卓越,更要将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力量。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钱伟长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发展,看到了一个学者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对社会有用的学问,也看到了一个企业家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驱动国家的创新性发展。

在采访的尾声,周文波校友向母校传达了他的殷切期望。他期盼学校能持续秉承开放办学的理念,紧密地与社会需求相融合,培育出一批批能够迅速适应并引领社会发展的学子。他相信,通过这样的教育模式,学生们将不仅获得知识,更能拥有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成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上一条:一等奖+1!力工教师在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结项展演中创佳绩

下一条:力工学院教工结构党支部与上海核工院土建公用设施所结构分析室党支部开展联学联建活动


盾构先锋,基建脊梁:走近周文波校友

创建时间:  2024-12-18  裴志茹   浏览次数:   

图片

周文波

人物简介:周文波,江苏武进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4年、2006年在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分别获固体力学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理事长,兼任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隧道施工领域的技术研究和科技创新工作,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泥水平衡盾构关键技术与样机研制”等30余项国家、省部级科技攻关课题与工程应用技术研究,其中的“盾构隧道施工智能化辅助决策系统”等获国家级奖项,“STEC盾构法隧道远程信息智能管理软件”等获国家发明专利。曾获上海市领军人才、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是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2010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 “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大赛最佳BIM拓展应用奖;2013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5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周文波的办公室简洁干净,如同他的谈吐一般真挚亲和。阳光透过百叶窗洒向他的办公桌,桌上摊开放着一本《永远的校长——钱伟长》,身后的墙上挂着钱伟长先生题写的“自强不息”四字,映照着他的奋斗历程,金光熠熠。

“钱先生对我的影响很大,他对我整个的人生,特别是我搞科研,又转到行政管理,现在转到学会做学术推进相关工作都影响深远。”回忆起自己的奋斗史,周文波首先想到的,是恩师钱伟长先生。

一、实践出真知:技校生到教授级高工的蜕变


周文波出生于建筑世家,曾祖父周惠南是上海的华人建筑家,著名的上海大世界出自他手,祖父周春鑫继承衣钵,上海中百饭店就是其祖父的杰作,周文波的父母也是同济大学建筑系的高材生,在隧道设计院工作并享有盛誉。而周文波的职业生涯起点却显得格外朴实,“其实你们的学历都比我高,我要填学历的话,我只是一个高中生。”1981年周文波高考失利,当时设计院里其他子弟纷纷考入名校,他却名落孙山成了一名技校生。周文波玩笑道,自己当年“又是惯养又不争气”,都是因为“早恋”,“反正我老婆也一样的,两个人都没考上。”技校毕业后,周文波到工地当了两年工人,利用业余时间参加高复班,考取了职工大学。

周文波的求学经历一波三折,最终以工程技术人员的身份加入钱伟长先生门下,成为固体力学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钱先生说要拆掉几堵墙,其中一堵就是学校和社会的墙,于是就有了我。”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的市政建设方兴未艾,当时提出要“三年大变样”,很多的基础设施工程在90年代蜂拥而上。当时的上海有着世界各地的宝贵经验,也汇聚了众多资深专家的理论探索,但仍旧难以触及地下工程的核心战场,缺乏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钱伟长先生来到上海,第一时间找到上海市科委了解需求,工程技术人员提出“地下工程一定要到第一线去,那么是不是有可能结合你们现在搞的研究,帮我们解决一下工程上的实际问题。”对此,钱伟长先生牵头组建起科研团队,为了不与现场脱节,需要由隧道公司派出一名技术员加入钱伟长先生的科研团队,这名技术员就是周文波。出身于建筑世家的他在科研团队里表现不凡,入学考试也顺利通过。

“钱先生看人真是从来没有框架的。”在延长校区的乐乎楼与钱伟长先生初见,职工大学毕业的周文波十分胆怯,但他还是鼓起勇气,坦诚地表明了自己的学历背景:“我是从职工大学毕业的。”出乎意料的是,钱先生听后不仅没有失望,反而哈哈大笑,说:“我的学生无所谓以前是什么背景,我觉得你反而更好,你有工作经历,这个经历很重要。”

当年的基建行业代际之间青黄不接,钱伟长先生对周文波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在隧道领域做出一番创新。攻读硕士期间,钱伟长先生教会他的一是“搞什么科研”,周文波要搞的科研是应用型的科研,解决社会需求的科研。当时社会对于隧道工程的需求是,在地下作业不能影响地面的建筑,于是周文波的硕士论文定为盾构法隧道施工引起地面沉降的防治专家系统。二是“怎么搞科研”,钱伟长先生教导他“做学科和学科之间的东西,别人不做的东西你来做。”周文波运用大数据技术,融合了国内外的施工案例与专家经验,使专家学者们不必深入地下就可以随时控制地面沉降,测算工程风险。通过智能化系统,可以实现盾构施工的实时监控、预警、设备管理等功能,极大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和效率,当时,这套系统在国际隧道科研领域都是领先的。



图片

周文波在上海工业大学学习时的照片

学有所成,不忘工人底色。实习的时候,周文波曾与延安东路隧道建设第一次结缘,在一线搬水泥做体力劳动,留下了长期的腰伤。硕士毕业后,周文波带着他的研究成果再次回到一线,担任延安东路复线隧道工程盾构项目组技术负责人,负责大型泥水平衡盾构施工。在实际施工中,从日本引进的大直径盾构推进中遇到难题。面对从未见过的先进设备,周文波果断运用自己硕士论文的成果进行测算,并根据测算一举推进成功,突破该类盾构江底超浅覆土的极限,创出了隧道工程界的奇迹,连日本工程师都赞叹不已。周文波的科研成果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并在1998年巴西召开的世界隧道大会上作了报告,将中国基建人的成果推向了世界。

“把论文写在工地上”,周文波的博士论文同样专注于盾构。博士毕业时,周文波已是隧道股份的总经理,在管理公司的同时还产出了许多科研成果,肩上扛着两份压力,周文波却笑称这反而是他的优势,因为在公司他有自己的团队可以进行工程试验,在科研上又可以总结一线施工的问题与需求,保证科研成果落到实处。“实践出真知”的信念贯穿了他整个科研生涯。

图片

2006年,周文波(后排右二)在上海大学博士论文答辩会和答辩会专家、导师合影

二、匠心铸发展:技术革新与管理创新的交融

中国盾构机的发展经历了从引进到自主研发的历程,周文波是这一变革的推动者和见证者。直到二十世纪末,国内使用的盾构机仍然依赖进口,操作复杂,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不便,严重影响了基建效率。钱伟长先生曾向周文波提问,目前国内能造出盾构机吗?周文波坦言目前还需依赖进口。钱先生听了十分生气,提醒周文波“中国人应该有能力生产盾构”,必须自主研发,攻克技术壁垒,打破“洋盾构”的市场垄断。当时的周文波还是延安东路工程盾构项目组的一名技术员,他的脚步不曾停歇。

图片

周文波(左二)在隧道工程一线工作

转机到来,公司决定将周文波调往分公司做副经理,一面是传统稳健的工程师路径,一面是边做边学的管理者路径,面对家人的反对,周文波坚持选择后者,放手一搏。因为他看到,虽然经过几代隧道人的努力,中国盾构技术水平已经赶上国际,但在管理能级上,与国外先进的管理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周文波说,传统公司有很多“劳模”,大多是基于“干苦活累活”的一线工人,但我们要培养未来的“劳模”,要通过提高效率来做出更好的成绩。来到管理岗,周文波提醒自己把革新思维带到管理上,要“解决当前应急的需要的东西,让老百姓看得到你做的东西的效果。”他组建了盾构分公司,担任总经理,钱伟长先生题写的“盾构先锋队”是他们的第一块金字招牌。盾构分公司在国内承担了许多重要的工程项目,团队也走出国门成为新加坡地铁施工的主力军。

大鹏保持向上的姿态,时代赋予最大的托举,带领着年轻的技术团队,周文波下定决心,为了一份受制于人的“不甘心”和民族自尊心,长期在密闭或高温的施工现场搞研发,曾经创下连续作战72小时的记录。中国盾构机的研发之路充满了挑战与突破,但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周文波的创新精神和攻坚克难的勇气。2004年10月,中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铁土压平衡盾构机——“先行号”,在上海地铁二号线西延伸段区间隧道始发掘进,打破了此前“洋盾构”一统天下的局面。

图片

周文波(左三)与同事在盾构机前

实现了中国盾构的国产化和批量出口,周文波声名鹊起。彼时,周文波任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年轻的他遭遇了诸多质疑。股东大会上,一位股东表达了他的担忧。尽管周文波有着技术背景,而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证券领域的专业知识似乎并非周文波的擅长,这样大的专业跨度,如何能够胜任上市公司总经理一职呢?这句话问出了当时很多管理高层的心声,同时也让周文波看到技术研发人员与管理人员的不同出发点。2009年,组织安排周文波到上海城建集团任副总裁兼总工程师,2015年担任总裁,其间周文波组建了智慧运营团队,完成了技术与管理的相辅相成。他说,“不要觉得行政与科研有冲突,你只要想做就做得好。”

隧道中他的双眼可捕捉精密仪器之毫厘,管理上他的胸怀同样能高瞻远瞩布大局。在集团公司任副总及总裁期间,周文波曾多次提出,隧道股份的根基是靠技术而不是靠体量,要做精做强而不仅是做大。他说“发展的根本点是创新”,要推动科研成果更快地变成生产力,推进技术创新,振兴行业。在创新驱动下,隧道股份在低碳道路建设、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以及超大直径盾构技术等前沿领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在他的带领下,隧道股份连续二十年做到了全国市政行业的第一名。

谈到企业使命时,周文波表示:“做企业,首先要明确‘为了谁’。”工人岁月对周文波的人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怀着对一线工作的关注和对一线工人的关怀,周文波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审慎严谨的态度。同时,周文波清晰地认识到“企业要搞科创而不是搞科研”,需要落地生根做成产业,为国家发展提供最大的支持。他深情地说:“我们赚钱不是为了发财,也不是为了当老板,一个人发财是不行的,要让我们的职工收入也上来。我们要挣更多的钱,交更多的税,让我们党执政的根基更牢固,让国家更强大,让人民更幸福,这是我们国企的职责,这也是我们作为共产党人应有的担当。”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现在,周文波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理事长,用企业家的远见卓识,洞悉科研领域的长远发展。周文波看到业内技术突破的精华所在,“就技术问题解决技术问题,档次太低了”,而技术问题解决了以后,单单解决工程问题还不够,他所考虑的是“攻关技术问题的同时,是不是能够把这个技术问题变成一个产业的延伸”,最终推动学术及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图片

2018年10月,周文波在“数据智能点亮城市未来”开幕式上致辞

三、奋斗传薪火:钱伟长科学家教育家精神的终身践行与传承

  一路走来,钱伟长先生的教诲如同灯塔,照亮了周文波的前行之路。对于周文波而言,钱先生不仅是科研探索的领路人,更是他奋斗精神的塑造者。那些年,在钱先生门下一同学习和工作的同学和老师,既是周文波科研道路上的同行者,如今更成为在各自领域顶峰相见的挚友。

图片

周文波(后排左一)与钱伟长先生和其他同学的合影

自1984年钱伟长先生创办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以来,该所已走过四十年的光辉历程,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机构。作为钱伟长先生的学生,周文波在力学所接受了专业的教育和精神的洗礼,感激于钱伟长、黄黔等老师及同窗们的支持与帮助,这段经历对他而言意义重大。在这里,周文波不仅打破了学术与实践之间的壁垒,还跨越了传统教育体系的界限。真正的学习和成长不仅仅发生在象牙塔内,更是在实践的熔炉中。他的成就不仅是学术上的突破,更是对社会发展需求的深刻回应。

回望当年,周文波感慨道,“90年代是播种的时候,而现在到了收获的时候”。在隧道工程这一领域,他指出,过去我们的目光仅聚焦于施工的进度与效率,而现在开始更多地从社会的角度出发,考量隧道中行驶的车辆、司机的感受,以及工程对社会的影响,“这些不是以往的硬指标,这是软科学的东西”。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的发展,周文波的心中积累了更多的柔性与深思。结合自己的奋斗历程,周文波形象地比喻说:“弹簧压得越深,反弹的力量就越强。”对于仍在奋斗路上的后辈们,他以温情而坚定的语气告诫: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做独立的人,对自己负责,对家人、对社会负责。

周文波不仅在工程界身兼数职,作为上海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他还深度参与母校的育人工作,致力于践行和传承钱伟长教育理念。受钱伟长先生“拆除四堵墙”教育理念的启发,周文波鼓励同学们不要过分拘泥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在职业选择上不必严格追求专业对口,而应拓宽视野、放眼全球,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来培养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你的专业在其他领域可能成为一个创新点,而在你自己的领域里,传统的东西就把你淹没掉了。”就像钱伟长先生曾说的,“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周文波,这位从钱门走出的弟子,如今已成为钱伟长教育理念的终身践行者。他将钱先生的教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企业管理还是育人实践中。

急社会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周文波的经历激励着我们,不仅要在学术上追求卓越,更要将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力量。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钱伟长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发展,看到了一个学者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对社会有用的学问,也看到了一个企业家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驱动国家的创新性发展。

在采访的尾声,周文波校友向母校传达了他的殷切期望。他期盼学校能持续秉承开放办学的理念,紧密地与社会需求相融合,培育出一批批能够迅速适应并引领社会发展的学子。他相信,通过这样的教育模式,学生们将不仅获得知识,更能拥有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成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上一条:一等奖+1!力工教师在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结项展演中创佳绩

下一条:力工学院教工结构党支部与上海核工院土建公用设施所结构分析室党支部开展联学联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