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的创造性留给老师,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叶志明教授
5月27日下午,应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邀请,上海大学原副校长叶志明教授在校本部智慧教室作了一场“对一流课程建设的几点讨论”主题报告,线上线下同步直播。学院副院长张田忠(主持工作)、党委副书记丁珏、副院长杜晓庆,以及 骨干教授、青年教师代表出席了报告会现场,学院广大教师在云端聆听了本次报告。
叶志明教授从国家教育部对金课建设要求谈起,扩展到学科、专业、课程等基本关系与课程建设对学科与专业之作用,课程与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内涵,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元素分析,课程与教材建设之关系,教材建设元素分析,高校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过程与课程教材建设之关系,以及相互间之影响等。叶志明教授在分享相关教育理论理念的同时,也分享了上述问题的案例分析,以及在课程与教材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果、经验与体会。
他强调,教育教学改革要符合教育规律与本质。他回顾了自己金课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历程,展现了在课程建设方面的斐然成果。并结合自己20多年的教材编写经历、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经验,凝练了自己的一流课程建设理念:“把教的创造性留给老师,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叶教授进而强调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教书育人应该“坚持做对的事”,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方能“成就经典之作”。
关于课程思政,叶志明教授谈到,这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于理工科课程,需要将课程思政元素体现在整体教学过程中,不仅是课程内容,也包括教师的仪表和言行,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鸡蛋从外部破壳是食物,从内部破壳是生命”,当好教师,任何时候都需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这场报告令老师感触良多:
叶志明教授提到的三个转化,对我的启发特别大。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从书本知识、理论体系转化到教材体系,然后从教材体系转化到教学体系,再从教学体系转化到学生知识、价值体系,到这一步才能为学生所吸纳,这三个转化对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是极具价值的。
——院党委副书记 丁珏
叶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从他自身在上海市中青班学习时练习打字这样一件小事出发,引出了如何上好课、如何建设一流课程的核心思考:认定目标持之以恒、坚持去做对的事。这样的理念不仅对我们青年教师日后的授课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对我们的整个职业生涯都意义非凡。除此之外,叶老师结合几十年授课所总结出的具体经验,例如针对导入、展开、结论及升华这四个方面对课堂进行设计,也对我们日后走上讲台提供着指引。
——学院教师 陈旭
作为学院的青年教师,我在教学经验上还比较缺乏,可能因为我们的学科难度大,部分学生学习状态不好,今天听了叶教授的报告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发现原来课程思政可以不用单纯的政治话语,而是通过授课全程来融会贯通,让学生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引导、帮助他们拓宽视野。
——学院教师 杨小权
叶志明教授《对一流课程建设的几点讨论》的报告结合了时代发展和大数据分析,让我感受到叶教授各个方面的博学。讲座最后,叶教授结合自己的求学、科研等经历,从学生、学者、管理者等身份的转变,展示了他付出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强调态度决定一切,使各位老师都备受鼓舞。
——学院教师 张旭东
我是学院刚入职的青年教师,目前还未开始授课,今天听了叶教授的报告收获很大,尤其对他谈到的“金课师资”的部分非常感兴趣,希望叶教授能有机会为学院的青年教师,具体的讲讲如何讲好一门课,从青年教师授课技能和教学方法上,给到更多的指导与启发。
——学院教师 魏莎
在本场报告中,叶志明教授以自己与团队的金课教材成果为例,以他投身教学与科研的生动实践为例,以中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成就为例,以一个个直观的案例,拓宽了在场听众的视野,让老师们通过更丰富的实践回溯,汲取历史的经验与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融入当前一流课程建设的思考中。这对于我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创建一流课程体系,明确目标,寻求突破,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启发与领航的意义。